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五味调和”。《周礼》《吕氏春秋》中就有了酸甜苦辣咸五味的记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复合
调味料也从最初北魏时期的“八齑粉”,向蚝油、风味豆豉,再向广式叉烧酱、牛肉粉等产品延伸,并日趋多样化。十几年前,
复合调味料的代表产品是鸡精,而最大的鸡精生产企业年产也不足3万吨。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老百姓的饮食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正由“吃饱”向“吃好”转变。
“调味,对于调味料来说,重在味道。要让食品好吃,具有多重滋味的复合调味料就应需而生。”江新业表示,尽管人们使用调味料的历史悠久,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销售复合调味料的历史却不足70年。目前,全世界的复合调味料多达数千种,已成为国际上
调味品的发展趋势。作为使用复合调味料历史较早的我国,复合调味料的工业化及现代化生产却起步很晚,在产量、品种及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不小的差距。
据介绍,我国正式使用“复合调味料”这一专有产品名称,始于20世纪80年代。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调味料生产企业也相继开发出多种复合调味料,如鸡精、牛肉精、排骨精等产品,并大量上市。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拥有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技术的肉骨膏粉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系列借助美拉德反应和酶解技术而生产的产品,具有浑厚的肉香和烤香,成为我国复合调味料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复合调味料步入强劲发展阶段。在技术上实现了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物等高档天然调味基料的国产化,为复合调味料提供了的原料选择空间。2007年《调味品分类》的正式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复合调味料行业的发展。